从海里捞出来的贝壳
经过一千摄氏度的千锤百炼后
(资料图)
煅烧成一抹抹蜊灰
在墙上绘制出山水、人物
历经800年风雨仍坚固黏结
这就是宁波灰雕的魅力
在园博园的宁波园里
这项传承了两千年的非遗技艺
得以再现
宁波园内灰雕艺术尽显中华文化
在园博园的宁波园内,灰雕传承人朱英度和徒弟正冒着炎热,创作他们的灰雕作品。一把小刻刀,在他的手中宛若“画笔”,在一撇一捺、一勾一挑中,一幅人物便栩栩如生起来。
这一次他们将为宁波园带来四组灰雕,包括中国的山水、花草林木以及《二十四孝图》,尽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对图案的刻画细致入微,细到每一片叶子都可以看得见纹路。
其中,有4块灰雕展示的内容是元代郭居业编写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图》,他们选取了戏彩娱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怀橘遗亲四幅图。
“比如这幅戏彩娱亲讲的就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朱英度给记者一一介绍着灰雕背后的故事。
此次宁波园里这四组灰雕都是由朱英度大师亲手制作,由两人共计20天完成。“能够在园博园的宁波园里留下灰雕的印记,是我的荣幸,也期待能够通过园博会的举办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朱英度说道。
古稀老人执着于钻研技艺,热衷于传承文化
用最传统的技艺,刻画出最朴素的中华特色的图案,尽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也是朱英度这位宁波灰雕非遗传承人一直在坚持和表达的艺术态度。
灰雕是浙东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常见于祠堂、庙宇、寺观、官宅、园林、楼阁,是传统建筑物偏爱的装饰形式。它自汉、晋朝以来,在各地流传,明清时期,最为盛行。灰雕的主要原材料是一种叫蜊灰的材料,它是用沿海地区从浅海中捞上来的贝壳煅烧而成。用其装饰,既增强墙体的牢固度又有观赏价值,还有吉祥、喜庆的涵义,为老宁波人所喜爱。
2009年,宁波灰雕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朱英度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鄞州灰雕”的传承人,他也是灰雕技艺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人物。
灰雕坚固,它可以历经800年的风雨仍然坚固黏结。正如朱英度对这份技艺的初心。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古稀老人,但所有的作品他都事必躬亲。“我歇不住,干了40多年了,灰雕早就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了,一天不雕刻我都难受。”40多年来,朱英度带着他的手艺,走遍了在全国各地,全国多处重要的仿古建筑都留下了他的灰雕作品。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是朱英度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但真正好的灰雕艺匠并不多。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喜爱并学习灰雕艺术,将这份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
来源:合肥晚报
标签: